close

我們知道繪畫就有數不清的派別,音樂也是
光繪畫就有所謂文藝複新派、映象派、新映象派、立體派、野獸派等等很多
國樂一開始主要也分南、北兩大派
西樂有古典樂派"(十八世紀),浪漫樂派(十九世紀),民族樂派(十九世紀下半葉),和二十世紀起至今的現代樂派(包括十九、二十世紀之交的印象樂派與二十世紀的表現主義、原始主義、新古典主義、十二音體系、序列音樂、具體育樂等形形色色的流派

陶笛發展至今,向個多頭的馬車拉著它在前進著
也形成了各種不同的風格,各自往不同方向前進著
沒想到短時間內也發展出了一些不同的風格
小弟我覺的這是很棒的一件事
但卻也引起了一些熟優熟劣的爭議
在此說出這個想法,不是要大家去比較
或是批評哪個好哪個不好
或許你可以說你比較喜歡哪一種
但音樂我覺的是要用欣賞的角度來去看
而不是說古典好新世紀不好
吹快歌強、慢歌就比較弱
慢歌好聽,快歌就不好聽等等的話
最近時在聽了很多
心中不停在想
不知道為什麼,這個世界上的人變成習慣用評判的眼光去看待一切
而不懂的互相學習與欣賞呢

目前可以稍微規類成幾個類別,大至歸類如下

台灣最重要的代表:陶笛阿志派
阿志老師的學生數量很多
也很多人在吹奏上受到他很大的影響
他吹奏的很棒,很有自己的特色與風格及吹法
可以算是台灣陶笛的主要代表人物呢

另一個我把他規類為:日本主流派
代表人物以宗次郎、本谷美加子、黑野宏通等為主
主要吹奏為新世紀音樂風格與新世紀創作的陶笛音樂
為什麼把他們分在一起是因為他們的特性相同
吹奏法相近,以溫和的vibrato(揉音)為主
利用連奏與連斷奏的技巧,及吐音變化為主
不太使用雙吐音及一些花俏的炫技吹奏法

再來是也是日本的:大澤聰派
主要是使用雙管陶笛來演奏
有著震幅較大及震動較快的vibrato(揉音)
吹奏古典音樂為主
使用特別的滑音(指滑與氣滑)
快速的雙吐音及使用一些特別的炫技
或是吹奏一些節奏較快的曲子

另一個是:歐洲派
吹奏的樂曲以雙吐音占很大的部份
吹奏許多歐洲的古典及民間樂曲
如羅馬尼亞民間樂曲:霍拉舞曲
也有以重奏或手風琴辦奏方式表現
吹奏許多快節奏及快速雙吐音的曲子

還有:中國民俗樂派
代表人物為大陸演奏家:趙洪簫、徐昌茂等等
吹奏一些中國民俗樂曲,及巴烏樂曲
用了很多中國民間樂曲的吹法
吹的曲子如:歡樂潑水節、紅杏枝頭等

最後一個是:???派

其實陶笛發展到此還只是一個開始
???是接下來還有可能會再發展出來的
所以我把他留了個空白


多元化發展是一件不錯的事
大家可以學習到彼此的優點
讓音樂更為成長進步
但因為支持的方向不同
常常就會有意見的不合與磨擦
這在其他領域也是很常見的一件事
比如早期笛子南北派會互相批評
畫派也是互相不喜歡
但其實我覺的這些都是不必要的
為何大家不能以一個欣賞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
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,大家所學所知本來就不相同
為什麼就不能看到別的個體或另一個人的不同點
進而去欣賞他的不同及他的美

對我來說不論快歌或慢歌都很美,只是是不同的美
古典與新世紀西方與東方也是
互相欣賞互相學習與互相交流不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嗎^^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alaniea 的頭像
    alaniea

    蘇義堡的陶笛教學

    alani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